服务
  • 服务
  • 产品
搜索

010-80842119 

创新研究 赋能医药!

首页 >> 行业动态 >>经验技巧 >> 模型构建 | 本就鼠目寸光,怎么在视力上雪上加霜?
详细内容

模型构建 | 本就鼠目寸光,怎么在视力上雪上加霜?


近视是目前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屈光不正。现代医学上认为近视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临床上近视最突出的症状是远视力降低,看物体模糊、困难,也就是所谓的"远视力低常"。形成近视后要想看清前方物体,通常需要将物体移近或靠近一点,或是经常将眼眯起,近视的度数愈高远视力愈差。目前近视研究已历经100多年历史,在这期间,研究人员以动物为基础建立了多种近视模型以探寻近视发生的机制。



动物的选择


鸡、兔、小鼠、豚鼠、树鼩、恒河猴。其中豚鼠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近视研究动物模型。
豚鼠属哺乳纲、啮齿目,性情温顺,配合度好,早熟而视觉发育快,在出生时即有了发育完善的视觉系统,能区分不同的物体和线性方向,眼球结构和功能与人类接近,眼球较大,有利于各项参数的测量,同时易于获得和饲养,成本低、繁殖力强,且由于长期由动物中心饲养,动物的家系等比较明确,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近视研究动物模型。
豚鼠种类:目前各个实验室里采用的豚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三色豚鼠即有色豚鼠,另一类则是白化豚鼠,二者在眼部的区别主要是葡萄膜的色素有无。而有研究表明,白化豚鼠本身即存在近视,眼轴相对较长,究其原因可能与视网膜多巴胺浓度较低有关。故近视实验多采用三色豚鼠,豚鼠出生后即开眼,一般在3周后给予诱导,诱导8周左右可获得 8.00D左右的近视。如需诱导超高度近视模型,采用白化豚鼠或可起到更佳效果。

640.png



造模方法


初生哺乳动物一般为远视眼,在早期眼发育过程中使眼屈光状态由远视转化为正视的过程称为正视化。具体来说就是眼的各屈光因子相互协调配合,调节眼球发育状态,使视网膜平面与远处物像成像平面重合,使眼的总屈光状态成为“正视”。建立近视模型就是通过不同手段干扰这一过程,使眼的发育趋势表现为眼轴增长的近视倾向,经典的诱导手段有两种。


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formdeprivation myopia,FDM)

一般用眼睑缝合或弥散镜片/眼罩等方法阻挡光线到达视网膜,而不能形成清晰的像。从而形成近视。

造模方法1

选取3周龄健康豚鼠,一般选择单眼以弥散镜片/不透明头罩遮盖造成形觉剥夺。豚鼠通过戴弥散镜片的眼罩诱导11d左右可获得-6.00D左右的近视,通过不透明的面罩诱导,4周可获得-4.00D左右的近视。


优点:

易形成近视恢复模型,操作相对简单,不会导致角膜曲率的改变,眼球局部温度无明显升高,实验结果无干扰,对动物创伤小。


缺点:

造模时间长,头罩位置容易偏移,操作复杂。


造模方法2

SPF级健康雄性 C57BL/6小鼠,3周龄,将半透明试管制成等大、直径约为 8mm、周边边缘约为 1mm的半透明眼罩进行形觉剥夺。小鼠麻醉后,使用4- 0缝线将眼罩缝合于小鼠右眼眼周。眼罩边缘距离眼睑的距离足够长,以免影响其功能。手工用塑料片制成的项圈(外直径为36mm,内直径为10mm) 装在颈部周围,以防小鼠将眼罩抓脱。每天早、中、晚三次检查小鼠眼部情况,查看有无异常分泌物及感染、眼罩有无脱落,以保证小鼠实验眼一直处于形觉剥夺状态。必要时给予妥布霉素滴眼液预防感染。诱导 3、4wk( 即出生后 6、7wk) 后,检测实验动物的屈光度,并取视网膜组织进行检测。


镜片诱导型近视(Lensinduced myopia,LIM)


LIM能使物像聚焦于视网膜后方,引起眼轴代偿性延长而形成近视。人类很少出现形觉剥夺型近视,因此镜片诱导型应该和人类近视更接近。


造模方法

选择4周龄健康三色豚鼠,眼部配戴-7. 00D凹透镜3周诱导近视。


FDM和LIM的区别

FDM在视神经切断后仍能发生,因此与中枢关系较少,是视网膜源的局部性变化;而LIM则会被视神经切断后所抑制,其发生与中枢有关;FDM可为持续光照及羟多巴胺等药物所抑制,而 LIM则不能为持续光照及羟多巴胺等药物所抑制;两者的发生在时间上有明显差别,LIM发生明显较快;破坏昼夜节律能抑制LIM的发生,却不影响FDM的发生,促进昼夜节律的措施则产生相反的结果。


注意事项
豚鼠种类:目前各个实验室里采用的豚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三色豚鼠即有色豚鼠,另一类则是白化豚鼠,二者在眼部的区别主要是葡萄膜的色素有无。而有研究表明,白化豚鼠本身即存在近视,眼轴相对较长,究其原因可能与视网膜多巴胺浓度较低有关。故近视实验多采用三色豚鼠,如需诱导超高度近视模型,采用白化豚鼠或可起到更佳效果。

持续诱导时间:与诱导时间不同,持续诱导时间指两次休息期之间的一次诱导时间长度,主要针对循环诱导实验。有研究证明,在一次持续离焦诱导中,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变化呈上升和衰减两个时相,二者在时间上正相关,而只需30min持续离焦即可成功诱导出50%的最大近视度数和最长眼轴长度,之后则进入衰减相,故短时间的循环诱导比一次或多次长时间的持续诱导能更有效地形成近视。


休息期环境:也是针对循环诱导试验,也有单次诱导实验出现镜片脱落、眼睑缝线松脱等意外情况。当持续诱导时间小于1h,如果休息期为黑暗环境,休息时间增长则近视反应峰值下降,并且与持续诱导时间长短正相关; 如果持续诱导时间大于1h,则不论黑暗环境时间长短,都能充分达到近视反应峰值。但如果休息期为自由视觉,则仅30min的自由视觉时间就能使持续诱导1h的反应峰值降到一半,故自由视觉具有有效的近视拮抗作用。在近视造模中,非诱导期的黑暗环境是诱导效果的一项保障。另外,多数实验在对豚鼠进行屈光检查时均提前予以散瞳处理,但事实上睫状肌麻痹对测量结果只有极有限的影响,即使直接检影也可以得到可靠稳定的测量结果。


其它模型

频闪光诱导光觉异常性近视模型,模拟一种实际生活中经常存在的光觉异常环境,通过人工照明环境中所出现的大量频闪光,由于强烈明暗对比,频闪过程中无形觉剥夺及色觉失衡因素,此模型的建立为研究近视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途径和思路。



结论


目前儿童和青少年近视不仅发生率大幅度增高,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且发生后呈进展趋势。神经、肌肉异常导致的上睑下垂,或先天性屈光间质混浊,都可以导致 FDM的发生。在研究实验性近视的过程中,应选择比较符合临床病症特点的模型,也就是更接近人类近视发病机理的模型。





标题
更多

订购方式

经销商申请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MDL手机站
MDL科研助手
感谢您的光临,祝您生活愉快,科研顺利!
seo seo